为完成知己嘱托他守护国宝印泥秘方半个多世纪!_牛牛体育360直播网_牛牛体育360直播网_西甲直播高清
EN

为完成知己嘱托他守护国宝印泥秘方半个多世纪!

近日,“纪念高式熊诞辰100周年——高式熊遗作展”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展厅举办。 ...

时间: 2023-12-31 02:38:34    作者: 牛牛体育360直播网

产品特点

  近日,“纪念高式熊诞辰100周年——高式熊遗作展”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展厅举办。

  这位居住在静安区四明村的书法家,与静安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而他与张鲁庵,也使得二十一世纪初的静安区,拥有了第一个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响亮品牌——“鲁庵印泥”。

  走进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15号,大门口一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标牌特别引人注目,似乎在向前来参观者叙述“鲁庵印泥”半个多世纪的风云掌故。

  环顾屋内,玻璃柜台内的印泥制作工具一应俱全,呈现出这里的“鲁庵印泥”乃国家级魁宝。客厅巨大屏风的背面是“鲁庵印泥”发明者张鲁庵先生的巨幅全身画像,一侧墙面上张贴着高式熊的简介。步入二楼大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装裱好的四尺整张拓印人像画,这是西泠印社社员黄尝铭教授题书“鲁庵印泥治理印象”钤拓印象系列作品。全图钤拓橫四十八印,竖七十二印,计三千四百五十六枚印章(单字一公分),用十五种不同明暗层次的印拓构筑成一整幅张鲁庵先生治理印泥图。细看数千枚印章,分別刻有“真善美”“福禄寿喜”“吉祥和乐”“富贵安康”等印文,整幅作品可谓惟妙惟肖。大客厅四周墙面上挂满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的题字“国宝鲁庵印泥”,以及其他一些名家题字的书法作品。

  张鲁庵(1901年-1962年)生于浙江慈溪马径村,张家世代为商,张鲁庵继承家业,是杭州私营企业“张同泰药店”的第五代传人,也是最后一任老板。

  上海自开埠百年来的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各地文化名人迁徙于沪,带来了各地的文化精髓,由此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基因。而地处上海市中心区域的静安区,则是文化名人云集的核心地带。近百年前的1926年,张鲁庵从浙江赴沪,便居住在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134弄6号。

  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朱砂印泥,自魏晋南北朝起,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张鲁庵格外喜好金石篆刻,凡国内珍稀印谱、印章及相关印学著作,不惜重金悉数收藏,数量之多,品味之高,可谓集印谱之大成者,时称“海内第一家”。由于在印学领域里的出众才华,且有多种编撰行世,张鲁庵成为了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

  出于对印谱收藏的喜爱,张鲁庵一直执着于高质量书画印泥的研究和制作。为打破当时印泥市场的垄断局面,张鲁庵整合各家印泥之长,力求打造出一款精品印泥。他坚持选用最好的产地原材料,制作上品的印泥。为此,张鲁庵还特聘留洋归来的物理、化学方面教授,用科学的化验方法探索各家印泥配方之奥秘。经过十多年成百上千次的不断试验,以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主要配方原料进行印泥的制作,以最佳搭配比例将有关辅料加以合理添加,并把53种较为成功的配方加工制作的过程作了详细记录。

  张鲁庵在耗资高达数万银元之后制作成功的“鲁庵印泥”,在技艺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品质衡量准则,为书画印坛同行创制出了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效果,时有“一两黄金一两泥”之称。著名画家吴湖帆、张大千、唐云、贺天健以及书法篆刻名家高振霄、王福庵、陈巨来等,皆为“鲁庵印泥”的忠实拥趸。民国时期的书画家们为高质量的“鲁庵印泥”精品所折服,捧为拱璧,由此,以善制印泥闻名遐迩的张鲁庵,与京城制泥高手徐正庵共享“南张北徐”之“两庵”雅誉,其影响力及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半个多世纪后的2011年3月,应中国台湾中华篆刻学会理事长黃尝铭邀请,“鲁庵印泥”第二代传人高式熊携第三代传人李耘萍赴祖国宝岛台湾,作“印泥文化与鲁庵印泥”专题演讲及座谈会,反响热烈。

  新中国成立后,“鲁庵印泥”成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部门鉴定书画印章的重要依据之一。

  高式熊(1921年4月21日-20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水凫桥1号,名廷肃,字式熊,号羽弓。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所长,上海民建书画院院长,棠柏印社社长,上海市静安书法协会会长。

  高式熊自小就到上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几年后便住进静安区文化名人聚居地——四明村。高式熊的父亲高振霄人称高太史(晚清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他没有把儿子送入学校,而是自己亲自授课,并要求儿子像考状元一样学四书、五经,把《说文解字》读熟读透。年轻的高式熊把《说文解字》里的每个篆书字体通写了数遍,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篆书基础。

  勤奋好学的高式熊酷爱书法,喜欢印谱,他背着父亲偷偷学篆刻。在大名鼎鼎的赵叔孺引荐下,21岁的高式熊认识了张鲁庵。面对张鲁庵悉心珍藏的400多种印谱、4000多方钮印章,青年高式熊欣喜若狂,如同沉浸在印谱的海洋之中。在张鲁庵无私的指教和倾情的付出下,高式熊经过自身刻苦专研和孜孜不倦地探索,篆刻水准迅疾提高。他常常跟随张鲁庵参加各种书画篆刻活动,对不太熟悉的篆刻流派及名人印章,张鲁庵予以一一讲解印章风格和独特之处,并将初出茅庐时龄20岁左右的高式熊引荐给篆刻名家们,为此,高式熊受益终身。

  1947年重阳节,高式熊随王福庵、丁辅之离沪赴杭,参加西泠印社四十周年庆典活动。经王福庵、丁辅之提名推荐,高式熊成为民国时期最年轻的西泠印社社员,时年仅27岁。翌年秋,张鲁庵与秦康祥筹备发起由王福庵作序,高式熊篆刻的《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史料性印谱创作设想,共计印章220方,为西泠印社同人每人刻一方姓名章。年轻的高式熊看到张鲁庵无偿搬来一箱箱上品印石供他篆刻之用时,甚为感动。半年后《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印谱问世,在印坛传为佳话。印传仅拓了一部,交社长张宗祥,捐存于西泠印社。

  1953年,33岁的高式熊为张鲁庵整理编写了《鲁庵所藏印谱简目》并作跋记。两年后,高式熊参与了由张鲁庵发起筹备的篆刻印学社团组织——“中国金石篆刻研究会筹备会”。之后,高式熊又参与了很重要的篆刻活动——《鲁迅笔名印谱》(亦由张鲁庵组织发起)。高式熊与张鲁庵亦师亦友,忘年之交形同知己。

  在与张鲁庵的交往中,高式熊对“鲁庵印泥”的制作流程与工艺也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印泥制作的步骤非常奇特,是由研朱、搓艾、制油三个主要工序所组成。除了用料讲究之外,特定的配方需要特定的制作技艺。高式熊对“鲁庵印泥”倾注的感情和经历由此长达六七十年之久。可以说,“鲁庵印泥”得以繁衍生息至今,是张鲁庵传授于高式熊之后又得以传承和研发的智慧结晶。张鲁庵选择高式熊作为重要的传承人自在情理之中。

  高式熊常常向他人诉说起张鲁庵的无私精神,张鲁庵生前曾告之他:“我藏品之多但不归我一人所有,以后要全部捐献给国家,归国家所有”。

  高式熊多次表示也要向张先生那样,把一切献给国家、献给组织、献给社会、献给人民。只要街道公益服务需要,他有时会兴奋地通宵赶写许多作品,第二天骑着三轮车,插在上面的一个个圆形晾衣架上挂满了书法条幅,一路上浩浩荡荡骑向街道,全部免费赠予。当他所在的上海市静安区书法协会搞书法展缺少资金时,他二话不说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托人卖掉,把费用捐献出来。

  1962年4月18日张鲁庵病逝,高式熊与张家一起,为张鲁庵藏品捐献之事而奔波。同年10月11日,整整一车的张鲁庵藏品运抵杭州,捐赠给了西泠印社,计历代印谱433部,共2000多册,名贵印章1524方。其中37部印谱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347部印谱被定为国家二、三级文物,1109方名贵印章被定为国家二、三级文物。西泠印社以张鲁庵斋号“望云草堂”之名特辟专室予以珍藏,时任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为此亲笔书额并跋,以示永志。同年12月,在新中国成立后西泠印社召开的第一次社员大会上,高式熊代表张鲁庵家属上台发言。《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张鲁庵捐献之事予以了报道,全国书画篆刻界为之轰动。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在高老生前时曾写道“在西泠印社百年史中,张鲁庵捐献印谱与古印,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为西泠印社的社藏作了奠基式贡献,有不少是极珍贵的孤本绝本;而印谱数量如此之多,又堪称是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可以说,在近代以来百年内张鲁庵的印谱收藏可以称为独一无二,足以作为镇馆之宝”。

  1963年10月25日,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高式熊当选为西泠印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83年,在西泠印社第三届理事会上,他当选为副秘书长。之后又当选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

  上海市文史馆沈祖炜馆长在所撰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文中这样评价高式熊的艺术人生“他兼擅行、楷、隶、篆,名扬四海,是位精通书法之道的高人圣手。他的篆刻技艺,前追古贤,后启来者,筑起当代篆刻艺术的又一高峰。他的铁线篆书,特别引人注目,常令赏者啧啧称奇。他将书法和篆刻有机结合,金石之气十足,以致笔力雄健,规整清丽,厚朴典雅”。

  1995年,在高式熊75岁生日之际,《西泠印社同仁印传》由上海朵云轩原石精拓出版发行,至此,这本静静躺在西泠印社近50年秘而不宣的珍品本,终于由百年历史的“朵云轩”正式出版了。

  为弘扬“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为书画家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旨在守护“鲁庵印泥”这份珍贵精神文化遗产,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规划利用、传承发展”为己任。2012年11月4日,“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特聘高式熊为首任所长,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鲁庵印泥”终于有了传承的固定场所。为了培养下一代印泥制作传承人,2013年9月17日,“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工坊”在上海市五四中学内揭牌,印泥制作文化终于走进了中学校园。2017年7月,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教委、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印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走进华师大开班授课。高式熊晚年的人生大事基本上也都在“鲁庵印泥制作传习所”中得以传习,得以光大。

  2016年8月,由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总监制、静安区文史馆策划的连环画《张鲁庵传奇》一书发行。同年11月,“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上海市五四中学鲁庵印泥传习工坊”联合编撰的《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校本教材》出版发行,并拍摄《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专题片。2017年3月5日至8日,“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合在“朵云轩”举办“翰墨馨香写诗韵——金重光张鲁庵诗稿作品展”。2017年6月,《金重光书张鲁庵诗稿》出版发行。

  印谱印章、鲁庵印泥和印章刻刀,是张鲁庵先生特有的“三绝”。在印泥大师张鲁庵逝世50周年的2012年6月4日,静安区陕西北路600号名人名街展示馆举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秘方捐赠暨传习所筹备启动仪式”。张鲁庵一生共研制了56个秘方。而目前唯一现存于高式熊手中的49号“鲁庵印泥”秘方,是张鲁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交给高式熊的,也是“鲁庵印泥”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张秘方。高式熊与张鲁庵儿子、浙江大学教授张永敏一起(高式熊年轻时经常去张鲁庵家走访,张永敏10岁左右就与20岁出头的高式熊相识),把张鲁庵三四十年代斥巨资研发的“鲁庵印泥”第49号秘方捐赠给了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

  张鲁庵之子张永敏还捐赠了先父生前制作“鲁庵印泥”所使用过的镊子和盘子。高式熊则将张鲁庵生前使用过的一套刻刀予以捐赠。捐赠现场,高式熊为能了却张鲁庵心愿而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当年张鲁庵将“鲁庵印泥”制作秘方传授给他至今,跨越了整整半个世纪。

  2013年1月31日,高式熊在“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举行了收徒仪式——收高定珠和李耘萍为徒。随着“鲁庵印泥”成为国宝级“非遗”产品后,在制作技艺上运用了一些高端技术,使“鲁庵印泥”在制作质量和产品特性上,更符合当今书画家的使用上的要求。在印泥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高徒李耘萍技师是“鲁庵印泥”第三代传承人,她根据张鲁庵先生的印泥配方,按照现代书画家对印泥的所需要求,在传承印泥古法制作技艺上得以创新,终于制成了“高式熊传承印泥”系列品牌。

  曾经名扬全国的“八宝印泥”早已失传,而“鲁庵印泥”流传至今,这是三代传承人传承的结果。

  高式熊女儿高定珠曾给笔者发来一段微信留言:“我爸爸与张鲁庵先生相识时年仅二十一岁,当时张鲁庵四十二岁,他们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制作印泥的方法。张鲁庵先生把印泥制作秘方交给我父亲时明确说,希望这花了大半生心血研制的秘方,有朝一日能捐献给国家。我父亲和张永敏已完成了张鲁庵的心愿”。

  自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和静安区文史馆为“鲁庵印泥”申请“非遗”竭尽全力奔波多年。2007年3月,“鲁庵印泥”入选上海市静安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鲁庵印泥”又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2011年“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五年保护规划纲要制定。2008年2月,“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经过上海市静安区政府申报,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2月9日,“鲁庵印泥”在中国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9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亮相。同年2月,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向高式熊颁发证书:“命名高式熊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同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向高式熊颁发证书:“命名高式熊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同年,符骥良也获此殊荣。

  2021年1月,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为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高式熊还原了“红葵花开映江宁——高式熊书房”落成启用开幕式。高式熊晚年曾在其居住的江宁路街道“同乐坊”开设“高式熊艺术工作室”。同年3月27日,“朵云艺术馆”在南京西路举办《翰墨岁月,光彩照人——高式熊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展》。4月6日,“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展厅举办“百年式熊——高式熊书法篆刻展”。4月17日,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高式熊诞辰100周年——高式熊遗作展”纪念活动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楼展厅内举办。

  中国文联授予高式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时曾评价道:97岁的老人,阅尽沧桑,见证了现、当代书法、篆刻发展之历程。其书风印风,以赵叔儒、王福庵为根基,出规入矩,典雅高迈;一笔一划,一刀一刻,由技入道,以“无我”姿态达“有我”之境界。几十年来,他潜心书艺,心境超然,远离尘嚣,人书俱老。在当代书坛,其为人治艺,艺德兼修,为年轻一代书家树立了典范。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牛牛体育足球直播

牛牛体育足球直播是中国印章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是生产印章材料、印章设备、玩具印章、文具、文化用品的专业企业, 欢迎来电咨询!

版权所有:牛牛体育360直播网_西甲直播高清 | 粤ICP备11064514号-2

牛牛体育360直播网 | 牛牛体育西甲直播高清 |